学习、分享、快乐
当前位置 >> 68楼学习网学习教育试卷中心语文试卷六年级语文试卷2017届第一次全国语文大联考(附答案)

2017届第一次全国语文大联考(附答案)

[03-01]   来源:http://www.68lou.com  六年级语文试卷   阅读:105

2017届第一次全国语文大联考(附答案),本站还有更多关于六年级语文试卷,六年级语文试卷大全的文章。
正文:

2003届第一次全国语文大联考(附答案)
 

--------------------------------------------------------------------------------
 
 
   
2003届第一次全国语文大联考   第Ⅰ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沉疴  坎坷  呵护  苛捐杂税  百舸争流
 B.估量  训诂  故旧  沽名钓誉  怙恶不悛
 C.偶尔  寓所  遭遇  向隅而泣  藕断丝连
 D.洒脱  哂笑  牺牲  风吹日晒  两栖动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委曲  委屈求全  无疑  暴露无疑
 B.停止  停滞不前  传颂  传诵诗文
 C.行迹  形迹可疑  法治  健全法制
 D.抚养  扶养小孩  涣然  焕然一新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发表(表达,登载)  整装待发(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发端(开始,开端)  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手)
 B.信史(确实的历史)  信马由缰(相信马能识途,紧随其后)
  信访(来信,来访)  通风报信(暗中透露消息)
 C.征文(征集稿件)  旁征博引(广泛地引用材料)
  征途(远途,行程)  信而有征(可靠而且有证据)
 D.背约(违背约定)  力透纸背(形容文章深刻有力)
  背离(离开,违背)  离乡背井(离开故乡去外地生活)
4、下列各句中加占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孚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B.近一段时间来,巴以暴力流血冲突持续加剧,巴以和平面临空前绝后的威胁。
 C.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D.陈水扁近日信口雌黄,抛出了与“两国论”如出一辙的“一边一国”论,结果一时舆论大哗,谴责声四起。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_____________看不到国家利益。
 ②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迹团,多年来_________围扰着全世界的考古学家。
 ③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__________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从而  一直  所以      B.进而  一贯  因此
 C.从而  一贯  所以      D.进而  一直  因此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自身及他人的伤害,它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由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菜篮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金榜、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
 D.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它在中美贸易协定,多种纤维品协定和纺织品协议中所应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难以预料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精神解放  路在何方
――《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
  《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对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上。我们应当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的成果,把它所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剖析作者和人物的心态,探究其文化历史内涵。这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更恒久的意义,也是贯通古今的一条路径。 
  在作精神、心理的审视中,我注意到: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是《儒林外史》深层关注的中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到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彀中”。“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正宗产品。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惟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惟一正途。封建统治者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儒林外史》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深入下去,写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马二精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实践这种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况”的杜少卿。他也像现实中的吴敬梓一样,写了一部《诗说》。他批评“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他常翻朱说,务要说出“前人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从学术上说,他是在提倡学术中的知性主体精神,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首先形成对照。 
在对待朝廷功令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也形成对照。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几十年科场不利,他非但毫无怨尤之心,而且弥久弥笃,自觉自愿地让功名的笼头越套越牢。杜少卿则鄙弃八股举业。当马二之辈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视为无上荣宠时,他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征辟”,执意不受朝廷的牢笼。挣脱各种“爵禄之縻”后,他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做些自己的事”,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说:“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识分子则不一定靠皇帝(或军阀)生存,所以新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由的。他们是‘五四’之后才有的。”并说这表现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现的杜少卿,当然还不是新知识分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传统中蜕变出来,但他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历史要求,这与当时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琼枝的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从传统向现代迈步的前进音符。(摘自2002年1月16日《光明日报》,作者:李自秋)
7、下列不属于吴敬梓对《儒林外史》对“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的一项是
 A.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求索追求。
 B.对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的关注。
 C.指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
 D.分析读书人如何丧失独立人格而形成依附性和奴性。
8、对文中概括的“马二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统治的魔法下,甘心情愿充当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
 B.读书是手段,做官是目的,把做学问与做官完全割裂开来。
 C.无独立见解,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毫无知性主体精神。
 D.热衷于功名利禄,学受其害而不自知,视受征辟为最高的荣宠。
9、对文中分析的“杜少卿”这一典型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少卿是吴敬梓对生命意趣追求的外化,表达了吴敬梓对读书人精神归宿的求索。
 B.杜少卿是一位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和具有一定批判精神的封建时代末期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C.杜少卿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叛逆者,他鄙弃通过读书去求取荣华富贵,最后终于挣脱了功名的牢笼。
 D.杜少卿敢于大胆蔑视皇权,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说明他唱是旧知识分子,却能摆脱皇帝而生存。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住处,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对读书人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入剖析并由此对古今的沟通。
 B.文章指出“马二”由于思想被戕害,智能被斫伤,人格被奴化,最后沦落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
 C.文章认为杜少卿虽是旧朝代的知识分子,其政治思想和偷观念还没有从封建制度下脱胎换骨,但已表现出争取思想解放的历史要求。
 D.文章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虽已触及到读书人思想鈒的深层话题,并且奏出了由传统迈向现代前进音符,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无法为读书人指出一条真正的思想解放之路。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君弟:您只管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胜:第二次取胜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率领
 D.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          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
1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

[1] [2] [3] 下一页



如果觉得2017届第一次全国语文大联考(附答案)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语文   六年级语文试卷六年级语文试卷大全试卷中心 - 语文试卷 - 六年级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