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享、快乐
当前位置 >> 68楼学习网学习教育学科知识美术基础知识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11-09]   来源:http://www.68lou.com  美术基础知识   阅读:333

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本站还有更多关于美术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的文章。
正文:

    这几年,随着教学教研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听了不少课,认真地作了一些笔记,促使自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反思,受益匪浅。在众多课型当中,欣赏课教学大家普遍觉得较为难上,一节课讲解到底学生听得累,教师讲课也累,有的教师则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让学生多看就是了,何劳多言。记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某一雕塑作品,该作品高多少米,宽多少,深多少,其材料为大理石,反应了什么可歌可泣英雄气概……,真是不善言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善言者绘声绘色,离题千里,学生如坠云海,真不知欣赏为何物,只知唐伯虎善画美人,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欣赏课重视的不足或停留在低水准欣赏教学水平上。
纵观现行已有十多年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许多教师都会注意到其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从经典美术作品欣赏开始引入的,其意图是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美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相关知识、技艺的学习。这与其中穿插在教材中的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欣赏相得益彰。美术教学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美术技巧和知识,更重要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欣赏活动是否正常开展,是否切实可行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方面,我们应引以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探索,走出一条欣赏课行之有效的道路来。


    一、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的阐释:“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或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副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看,初中学生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1、初中学生综合知识储备(基础人文和科学知识)与知识结构动态发展为多角度美术欣赏提供了可能。
   2、通过5—6年美术课学习,学生已具备较为感性美术欣赏能力,如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和简单形式分析。因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断拓展思路使他们从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以便将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3、从发展角度看,经过学习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对从中学阶段的欣赏过渡到鉴赏奠定了基础,因为“鉴赏能力是比欣赏能力更上位的东西,它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具体阐述各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五香干大小的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给他们所带来的信息量是不充分,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是没有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欣赏教学的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其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的基础一种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一种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纯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这无疑开创是美术创作新视觉审美的领域。
   3、从历史研究文化的角度欣赏作品,如初中第五册《宗教美术与观赏美术》我们不应只停留宗教艺术的壁画多少平方米,多少尊雕塑作品等数量和的表达的内容等方面的教学上,如果我们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会产生如此辉煌的宗教美术。外因:东汉末期西域和西亚已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产生交流成为可能。内因: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战争最频繁时期,不断改朝换代,使民生涂炭,于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佛教美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便出现如新疆孜克尔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些石窟群场面浩大,精彩纷呈,后来成为取之不尽艺术宝贵。如果把从西到东的各石窟的宗教美术形象从文化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中西文化交汇消融,最后形成了在形式、内容都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宗教艺术,如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型已经十足中原形象特色,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论断: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消融与创新的民族。
   4、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读作品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表现是道释题材绘画作品,学生很难理解。吴道子在历史上被尊称“画圣”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倒会更感兴趣。①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他把书法用笔应用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生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风格,突破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②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③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画面,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④吴道子生处太平盛世的历史环境比伟大画家顾恺之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历史其它有成就画家。因此被世人称为“画圣”。基于以上的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
    何谓“欣赏”,即以愉悦心情进行观看的意思,有了多途径,多角度的欣赏方法,学生对作品理解了,才能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二、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初中三年不同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应分三步走即:①渗透教学,②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途径,③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并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能力。
   1、渗透教学,从现行初一年段教科书来看已穿插相当部分的欣赏内容,这部分欣赏内容可读性强,便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并可衔接小学受教学内容,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不但能从画面所表达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直观解读,同时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所谓渗透教学,就是教师平时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观看作品的感受的基础上从某些角度去思考、探求画面背后的真实。柯勒惠支《磨镰刀》(《农民战争》之五),这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作品,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欣赏与表述,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总结,教师可参与修正,并加引导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的强烈明暗对比、大胆有力来的笔触,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绝望、抗争的情绪。使形式与内容得到完美的统一。
   《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一课中,我们可以突破教科书风景画欣赏图例的限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各自准备一张自己喜欢的风景画作图片带到课堂上来,通过实物投影仪和同学一道欣赏,让学生讲一讲喜欢的理由,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一画家作品而选择,或者因为所选择风景本身就很美,课堂的氛围随之活跃,学生参与欣赏的兴趣不断高涨,多途径的欣赏方法无形当中已渗透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了。
   2、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不过也要看到,审美经验是要靠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只有在经常性的欣赏活动中,接触各种美术作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欣赏,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获得。有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采取了自称是“瞎蒙”,是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进行欣赏。虽然,他们有时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正确的结果,但是错的时候可能还是居多。这时,应该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样错的。时间一长,他们也就摸出了一些欣赏的门道。如果他们再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欣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审美经验。
初二年段主要学习欣赏课内容为水彩画、雕塑、建筑、古代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例如初二雕塑欣赏教学首先让学生感受雕塑、理解雕塑,雕塑是通过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具有实在形体的,可触摸一种造型艺术。雕塑欣赏我们要理清两条线索,一是中国雕塑历史,二是西方雕塑艺术风格与流派,以吕德、罗丹、布德尔、马约尔、享利·摩尔、布朗库西的艺术发展线索为例,说明艺术家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对雕塑语言的掌握和创新发展历程,如果说吕德《马赛曲》、罗丹的雕塑带有浓厚的文学戏剧性色彩的话,布德尔、马约尔则在老师基础分别对雕塑本身的团块、形体、语言加以研究,使雕塑逐步摆脱了对文学性的依赖,享利、摩尔、布德库西又在他们基础上引入空间的研究,使雕塑语言从材料到空间,从团块到形体更加走向纯粹化和抽象性。
我在讲到霍去病墓石刻《伏虎》时,用投影把霍去病墓前石刻各个作品用投影仪供学生欣赏,当中穿插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去霍去病墓前石刻考察的情形,当时凑巧遇上日本文化艺术考察寻根团,大家知道中国唐代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追溯东方艺术的精邃,在哪里呢?他们认为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作品最具代表性,《伏虎》有一种深沉的美,一种并不张扬且大气的含蓄的美,一种并不追求形似的意象的美,一种气韵生动的造型美。这就是东方艺术之美。通过欣赏教学学生无不表现出对古代艺术作品的啧叹。其它如前所述不一一例举,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多角度欣赏方法,学生才会对欣赏产生兴趣,才能具备独立地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并能独立对相关作进行欣赏和评述,初步具备鉴赏能力。
学生在具备了欣赏方法,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①自主学习,如图所示:

教师导趣   教师导向

学生 作品  查阅资料 多角度     作品欣赏

  评述  学生总结

导思 学生修正 教师激励和指导

※导趣: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欣赏作品兴趣,愿望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导向:根据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确立研究角度。
导思:指导学生反思欣赏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怎样学会更好。
  ②探究性学生和合作学习方式在欣赏教学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某一美术作品,更应在其基础上,了解美术发展过程或某一画派形成,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从“《四王”与“四僧”谈一谈保守与创新问题》,《从元代文人的处境看元代山水画的兴盛》的一些课题组织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写成小论文。在课堂里设甲、乙双方对美术史某一观点进行辩论。学生为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所吸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以更加积极主动探究新的知识领域。
    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处至今保存较为完整薛岙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庙里的壁保存着山水,人物花鸟的壁画,虽有一些壁画较为熏暗,还有许多天井保存完好。花鸟画兼工带写,人物是古代戏剧全景图,山水风格多样、着色。如同《芥子园》似的丰富。我组织学生利用星期六去考察并要求写一篇小短文,学生细致地观察,似乎不放过一点蛛丝蚂迹,认真辨认题文、碑文,并做记录,有条件的还带来照相机进行拍摄,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回来后利用美术课进行整理。根据趣味相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写成论文。写论文时,小组同学分工,有的到图书馆找资料,到我这里借资料,有的同学重新利用课后去庙里看了一遍,最后论文交上来了,有一篇题为《薛岙庙人物画风格研究》中,根据天井画上具有吴道子的风格的用笔。与全景画人物细线描法进行对比,推断出为不同画工所为,并认为复杂交错人物全景画题材,制约了线条的随意性发挥,并显得拘谨……并加以论述。有一篇《山水画皴法与流派》对不同皴法进行比较归类,展示山水画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尽管学生的论文还不是十分成型,但我认为多样化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提高的还远远不只是学生的欣赏能力。
    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做新的尝试,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如组织学生对现实美术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富有创意。只要我们重视欣赏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不仅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方法。自己在教学中将有更宽的视野。

   附参考资料:
    1、《美术课程标准》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学科教育学》
    4、《浙江省初中美术教学参考书》
    5、王伯敏《中国美术史》
    6、王子云《中国雕塑史》
    7、[美]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
    8、洪再新《中国美术史讲课稿》


如果觉得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美术   美术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大全学科知识 - 美术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