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享、快乐
当前位置 >> 68楼学习网学习教育小学语文学习五年级语文辅导五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后记:引导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后记:引导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

[11-09]   来源:http://www.68lou.com  五年级语文教案   阅读:327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后记:引导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本站还有更多关于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大全的文章。
正文: 小语课文《将相和》的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蔺相如受赵王重托,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准备与秦国交换十五座城池。和氏璧到手后,秦王却绝口不提给赵国城池的事。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险恶用心,就谎说和氏璧上有个小斑点,巧妙地从秦王手中骗回了和氏璧,进而保住了和氏璧,挽回了赵国的利益。


  不少学生读到这里,常会产生两种错误的认识:

  1.蔺相如不诚实,和氏璧价值连城,不会有什么斑点,而他却说有斑点,他的行为有错误。

  2.当时蔺相如孤身一人,无法从秦王手中抢回和氏璧,只好说谎欺骗秦王,先讨回和氏璧,才能保住和氏璧,所以说慌欺骗很有用,那么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谎欺骗了。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

  1.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不会把事物与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不会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看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质。

  2.教材本身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个骗局。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骗对骗。其实当时就是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的社会,只不过看谁的骗术高明罢了。故事之所以被选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爱国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积极的东西背后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些消极因素。 www.68lou.comwww.68lou.com分页标题#e#

  3.备课时,教师没有考虑到这种消极因素,却过分强调了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因为课后的思考题就是这样引导的。学生在“方法”上打转转,继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怎样才能避免产生这种不利的推理判断呢?

  1.教师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既要抓住课文里正面的素材,又要看清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地确立教学要求。

  2.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免得走弯路。比如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什么?蔺相如为什么说慌?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上下文中找出蔺相如说谎的理由。当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所以赵国担心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就会“派兵来进攻”。由此可见,秦国当时是强大蛮横的。蔺相如敢于担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时。说谎欺骗不好,他不会不懂,但要从秦王这个贪婪专横的对手中讨回和氏璧,除了说谎欺骗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从秦王手中蛮抢,又不可能用言语打动秦王,使后者恭恭敬敬地奉还和氏璧。只有说谎欺骗,才能从秦王手中讨回和氏璧,挽回赵国的利益;才能戳穿秦王的阴谋诡计,使秦王理屈词穷甘心服输。

  4.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看本质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蔺相如的说谎欺骗和秦王的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强夺别人的东西归为己有,是以强凌弱,是非正义的;而蔺相如说谎欺骗则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为了战胜强大蛮横贪得无厌又不讲道理的对手,是正义的。


如果觉得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将相和》教学后记:引导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教学  语文  将相和   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大全小学语文学习 - 五年级语文辅导 - 五年级语文教案